广州助孕
推荐文章
成功案例
热门文章
吴湖帆把真《化度寺塔铭》改成假的,我的考证!
2024-02-09

如果你是鉴赏家,没有看过吴湖帆鉴赏的四欧堂《化度寺碑》,那你很遗憾;如果你是鉴定家,没有看过吴湖帆翁方纲鉴定的《化度寺碑》,那你太遗憾了;如果你是做碑学研究的,没有眼福看过吴湖帆研究的四欧堂《化度寺碑》,那你更遗憾终身了!

一夲宋代碑拓,成为上海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它背后的传奇故事,确悬而未揭。2021年11月5日我专程到上海图书馆参观“大唐气象”展,有幸见到这夲“镇馆之宝”,宋拓国家一级文物《化度寺碑》。天下着雨,而且一看就是俩天,7号又看一天,有不看穿不收眼的魔。

这次展览上海图书馆也做了足够的功课,铺了红地毯,大唐气象一下洪托起来,就像要迎接什么样的“贵宾”一样,洽洽也迎来了我,给人第一次为看展而步入“红尘”的荣耀感。包括中午只用十分钟时间休息吃饭,吃了两快太谷饼解决午餐。为的是不浪费时间,多看一眼。从头到尾看了有十多个往返,观展的人也排长队。以至于己过了一周,脑海里还浮现着展览现场的原样,《化度寺碑》怎样摆放,顺序还耳目一新,每件作品上的文字清晰可见。为啥这样留恋不舍,我也说不清,就是一种感情,还有今后不知何年才能再见到它的遥远感,和分别之情,也需这次就是永别。有些物注定一生只有一次缘。

我感觉和曾经拥有过他的人、和鉴赏过他的人气息相连。我总感觉是在和翁方纲、成親王、罗振玉、陈巨来、冯超然、王同愈、陆翔、吴湖帆他们再对话。听他们讲当年鉴赏的兴奋与自豪。用翁方纲和成親王还有吴湖帆的话讲,我有“眼福”。这种眼福百年不遇,又有机会和这么多专家“现场交流”,你能不抓住机会多得点什么吧。“看到的就是得到的。”这就是一种魔力,神圣的艺术魔力。

由于现场不能看太仔细,有些文字又太小看不清。回到家,又将拍了照片的所有题跋打印出来反复看了又看,而且文字全部翻译出来,一折腾,又是一星期。字里行间才发现,化度寺碑背后的故事比展览本身更精彩。它背后的故事才是文化的核心,才俱有迷人的魅力,他记录着千百年来的传递更迭,每一个图章都有兴奋点,每一个题跋都有一段故事。他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艺术夲身之外的潜质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魂。又一次开启我的探秘之旅,要想揭开这个悬案,也需要一点勇气,因为关乎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一些人对古代碑拓认知度不高,甚至还有人说,字刻在石头上,想拓多少拓多少,和印刷品差不多。这是对古代文化艺术的传承缺乏全面的和历史的了解,也缺乏深刻的认知。确确相反,古代碑拓是中华文明的根,是华夏艺术的魂。因为最早的文化艺术都是靠壁画和碑拓保存流传下来的,他的气息是最早的文化气息,他的血脉也是最早的艺术血脉,没有它们文化气息就会断掉,无同祖宗一样。《化度寺碑》就是这样一个文化气息,也是连着艺术生命的血脉,因此而演绎了它许多动人的故事。

抓住《化度寺碑》身后的尾巴,纠出一连串的故事,只是有题跋的有据可查的,它身后还有多少笔记,多少传奇的故事都成悬案。也许民间的传说更精彩,随着时代的变迁,藏家的兴衰,化度的主人也不断更迭。荣华富贵伴其一生,偶至贫窟也是待主人尽“道”。《化度寺碑》岀身有道,所以它的一生更显尊贵,拥有过它的主人,都是显达贵人,且三身有幸。亲眼目睹过他的人都是此生有眼福!

第一个故事,翁方纲六校化度定为翻刻夲,“打眼化度碑”。《化度寺碑》全称是《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禅师俗姓郭氏山西太原介休人,由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翁方纲在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収藏鉴赏此拓并写下一段题拓,对此碑的来龙去脉、真伪做了一些研究考证。他从原石到流传的几个版本都返复进了研究,从跋文看,他资料充足,研究也下功。当见此碑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翁氏测重于传承真伪,他对安氏藏八百多字本、四百多字夲、王氏天津千字夲、范氏九百多字夲、七百余字夲、范氏原石碑拓的流传做了学术研究,前后亲手校对六种版本,对后世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是罗振玉、吴湖帆后来研究的基础。但是,他由于当时资料不足,也就是后来斯坦因从敦煌携至伦敦博物院的唐拓化度碑的岀现,因此,他虽然对六种版本校对仔细,还是打眼化度寺碑,鉴定为“翻刻本”。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也是作为金石家没有资料补充完成好作业,以至让吴湖帆后来拿了头筹。这也是翁方纲在化度寺碑上第一次打眼,他在题跋末自信的写到“翁相视而一笑耶!”可惜他没有笑到最后,甚至,还成了吴湖帆后来鉴定的笑柄。不管怎样,翁方纲是大学者,也是化度碑的学问先行者和传承人。

第二个故事,成亲王永琰喜获此拓“一饱眼福”。嘉慶八年(1803)《化度寺碑》入宫被成親王所藏,用他话讲“希世妙墨用志眼福”,这是一个书法艺术鉴赏家最得意的语言。他是又一个有眼福得到此珍玩的。虽贵为亲王,但对艺术鉴赏也是凡心素情,他喜悦的心情流露在字里行间。从题跋中可以看出,他把化度与兰亭,九成宫、皇甫、作范夲,习尽其姿。他也感叹此身有此“眼福”収藏研鉴,伴习临池。可谓三身有幸,一世化度。成親王得此金石旨在临池,对化度的笔法与九成宫皇甫做足功课,大有一碑在手,笔富字贵。他深爱有佳,后将化度赐于侄子榮郡王,榮郡王在题跋中写到“生平学書於叔父成親王所蓄古碑碣亦半皆叔父所赐兹復以朝夕臨写之化度碑见贻反覆翻閱知叔父書法於是碑居多是余昔夙師承叔父即所以私淑是碑也謹誌数語非敢謂浻源有自聊以见景幕所歸耳,嘉慶壬申二月二十日,榮郡王記”他更注重用文养人,用碑养艺,艺高才贵的皇家文化教育,上至唐太宗,今至成亲王都章显皇家对艺术的培养重视程度。

第三个故事,罗振玉细校化度碑碑主异人。我们先看罗振玉在拓文中写的一段话“谓又邕師为太原介休人萃编所据夲误作分陰人蔺尔先生谓碑書汾陰作分陰倜傥作週(傥)疑翻刻之误鹫嶺作鹫领则通用也。考汾陰在隋代属冀州河东郡夲不属于太原妄人翻刻以介字碑作尒似分字遂安增陰字(菌)尔先生不知存介休之误若週口鹫领並在衍文中原碑所無也,至邕师初後稠禅师受法開元中随信行禅师入京即绝信行主化度寺唐释道宣續高僧传汾戴僧稠及信行传具此碑所记正同信行起塔於终南鷄鸣阜故邕师遗命亦起塔於此蔺泉先生因此碑记信行事文又有漏不可通致疑此碑似乃隋时魏州信行禅师建塔立碑非即邕禅师塔铭此尤误之甚矣,邕师以員觀五年十一月十口日终以其月廿二日起塔立碑当在起塔之後,则文末十一月十六日建,一行尤不信而知其诬,然使不见此夲亦乌乎正之耶!己巳三月廿七日上虞羅振玉書于遼东寓居之岁寒堂(1929年3月27日)”。

从拓文中可看到罗振玉认为“化度寺碑主人是为魏州信行禅师建塔立碑并非是给邕禅师建塔立碑”。罗振玉考证应该是有依据的,但是,碑文明确写的是邕禅师舍利塔铭,这也是一个疑案,需专家考证。罗振玉是鉴赏家,集鉴定欣赏大成。他在碑文中下足功夫,缺字,涂笔,他字字旨学问,严肃的学者风范示为楷模。

第四个故事,吴湖帆“一碑定音又打眼化度碑”。

吴湖帆一方面在化度碑上显示了完美的鉴赏艺术,另一方面又百密一疏打眼化度碑,耐人寻味。故事从题跋的细节谈起,吴湖帆集书画収藏鉴定大成,他在翁方纲、成亲王、罗振玉把玩的基础上,又关键是获斯坦因从敦煌携至伦敦博物院的唐拓化度碑的影印夲岀现,吴氏喜出望外,再次考证定为唐石宋拓,因此,他最后一锤定音。

吴湖帆在《化度寺碑》上是下足了夲钱的,第一步他把递藏者都录了条。第二步,写了化度寺碑式,把拓夲全文校对,把每页缺字校补上,又制了化度寺碑式。第三步,绘制了“勘碑图”,用绘画的形式,雅趣勘碑。如亲临其境,实属罕见。第四步,题跋,每一个细节都校勘了注释,比老师批改作业还细。第五步,与九成宫、皇甫诞、虞公碑胜利会师,起名“四欧堂”。这一切,吴湖帆都在一丝不苟的完成。他用小楷如同玉制算盘,精美秀丽。制作的化度寺碑式,如同軍用地图,准确一丝一毫不差。绘制的“勘碑图”,乃出神入画,让人大有入画如同神会的大雅之美。题跋字字珠玑,文趣史谈。看着吴湖帆对化度寺碑的鉴赏,给人浮想联翩。感觉是在听他讲课,又像是正在看他鉴赏,更像是在看他与里边所有的人做学术交流,你严然没有干巴巴看展览的感觉。让人兴奋、让人感动、让人相恨胜晚。吴湖帆的学术是严谨的,鉴赏也是功深文厚。但他还是百密一疏。当他拿到唐石宋拓化度寺碑影印夲后,先是“一锤定音”化度寺碑是唐石原拓,接着又进一步考证细节。

如图所列第一图,为敦煌本“化”字撇不过竖,第二图,为四欧堂本(1927年印本)“化”字撇过竖。第三图,四欧堂本(现存状况)“化”字撇笔末端涂描。也就是说吴湖帆拿到的敦煌夲“化”字撇不过竖,他拿到的潘祖荫传给他的宋拓夲“化”字撇是过竖的。所以,他断定“化”字遭前人涂描过。吴湖帆在《化度寺碑》第一页跋文写到:“化度二字經前人描過校唐拓殘字有失戊辰元旦湖帆校記”。然后,他把家藏宋拓《化度寺碑》的“化”字撇过竖的一笔涂描掉,把真《化度寺碑》涂描成“假化度寺碑”,可谓一失笔千古恨。吴湖帆一方面在化度碑上完美的鉴赏艺术,另一方面百密一疏打眼化度碑,真是耐人寻味。古代艺术真的捉弄人,真的变成假的,假的变成真的,真真假假,最终只有时间会留下真的,学问也只是时间表。

吴湖帆在题跋中兴高采烈的写到:“所能前歳冬得燉煌石室發现之唐拓残字影夲校之字裹行間纖毫無異其为原石宋拓無疑矣可知此碑在唐代已经断折天水之世且辗转翻摹珍贵逾恒矧今日乎學士未獲覩唐夲残字因以致疑孰知越百年之後發石室之秘盧山真面恍然可識惜翁氏之不及见耳學士有知當慨生非其時顧必以解惑析疑引为知已且拊掌顿足一笑稱快也!丙寅吴湖帆跋”。

从拓文中可以看到,他拿着唐石《化度寺碑》确定是原石宋拓后,他是如何兴奋,兴高采烈的说:如果现在翁方纲在,我把他的翻刻夲推翻了,我一定和他分享胜利果实,“且拊掌顿足一笑稱快也!”熟不知他如何把真《化度寺碑》改成假化度碑,他是再也笑不起来了!

最后的故事,翁方纲没有笑到最后,吴湖帆没有笑到最后,上图没有笑到最后,我也不是笑到最后的那个人。历史文化有着五千年的根,深不可测。眼前只是你见到的,没有见到的也需他正在看着你,或需他顾不上看你,更有甚者他不霄一顾你。总之,文化的路上都是传承人,不是终结者。持有的艺术,展览的艺术,都是暂时的,也是阶段性的。《化度寺碑》上的题跋人、収藏印章都一个一个明确的告诉你了。上面留上的气息,足够延绵不绝的流传千年,所以,把需要的东西留在你心中,留在你记忆里,那才是真的。

今天我已聊慰的心情告诉你,获得一件宝物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从宝物中获取你所需要的文化信息,能让你终身难忘,且又开阔心智,让宝物在你心中活起来,也让他生生不息的气息去感染人、延续文化的种籽,这才是宝物的命运!

杨俊友

2021年11月17日初稿

2.有些拓文字太小无法辩认清楚,故有笔误之处,请海函!


参考资料